春秋时期,楚国在众多诸侯国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。当其他国君都规规矩矩地称公时,唯独楚国的君主直接自封为王,公然与周天子平起平坐。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,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。 翻开《史记索隐》记载的春秋五霸名单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差异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宋襄公、秦穆公,这些赫赫有名的霸主都以公为号,唯独楚庄王以王自称。这种称谓上的差异,恰恰反映了楚国在诸侯中的特殊地位。 当时诸侯争霸的实质,是以尊王攘夷为名,争夺对分封制秩序的主导权。周武王灭商后,曾大封71个诸侯国。到周公摄政时,诸侯国已超过百个。...
春秋时期,楚国在众多诸侯国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。当其他国君都规规矩矩地称公时,唯独楚国的君主直接自封为王,公然与周天子平起平坐。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,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。
翻开《史记索隐》记载的春秋五霸名单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差异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宋襄公、秦穆公,这些赫赫有名的霸主都以公为号,唯独楚庄王以王自称。这种称谓上的差异,恰恰反映了楚国在诸侯中的特殊地位。
当时诸侯争霸的实质,是以尊王攘夷为名,争夺对分封制秩序的主导权。周武王灭商后,曾大封71个诸侯国。到周公摄政时,诸侯国已超过百个。这些诸侯被分为五等爵位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。其中公爵多为周王室的近亲,侯爵赐予功臣,而楚国最初仅是个小小的子爵国。
展开剩余62%有趣的是,爵位高低直接决定了封地大小和税赋轻重。公爵封地可达五百里,而像楚国这样的子爵国,最初只有五十里封地。虽然楚国后来发展成南方强国,但在周王室眼中,它始终是个只需进贡几车苞茅的小国。
楚国的崛起堪称一部逆袭史。其先祖鬻熊本是蛮夷部落首领,因投靠周文王获封子爵。早期楚国国君不仅要长途跋涉进贡,连参加诸侯会议的资格都没有。但凭借江汉平原的沃土,楚国逐渐壮大。到熊渠时代,甚至敢与周天子叫板,导致周昭王南征时意外身亡。
屡次请求升爵未果后,楚国干脆自封为王。这就像现代社会中,一个白手起家的富豪不被上流社会接纳,索性自立门户。虽然中途因周厉王征伐暂时取消王号,但到楚厉王时又恢复称王。这种公然挑战周礼的行为,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。
值得注意的是,春秋五霸的其他版本中,吴王阖闾、越王勾践也都称王。这些南方国家虽被视为蛮夷,但考古发现证明其文明程度不亚于中原。相比之下,中原诸侯直到战国时期才敢称王,比楚国晚了数百年。楚国的称王之路,生动诠释了实力决定地位的历史规律。
发布于:天津市